为什么在家里宅,会带来精神痛苦?

习安心理咨询
2025-01-03

图片    海上钢琴师

明明不用上班不用上学,在家里宅着应该是很棒的体验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痛苦却油然而生…

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?



从进化心理学层面而言,在漫长的进化进程中,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需要依赖群体协作获取食物以及养育后代。例如,在狩猎时,有的负责驱赶,有的负责攻击;在养育后代上,有的负责照顾婴儿,有的负责传授生存技。
亲和关系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,将群体成员紧密相连,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对其的需要已然被写进了基因。
一旦我们出于内因或外因失去与他人的联系,孤独和抑郁会被自动激活——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放大。

比如,有一些学生因为在学校遭受了霸凌或者社交挫折后,便选择休学回家不再出门,拒绝与朋友、同学联系,过一段时间后,他们会越发感到孤独,仿佛被世界遗弃。

孤独是导致过早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,已经超过了饮食、运动甚至吸烟。无论参与者的年龄、性别或初始健康状况怎样,得出的研究结果都惊人的一致。

有大量的研究发现,积极参与社交活动、拥有良好亲和关系的人,他们更少出现抑郁、焦虑等情绪问题,身体的健康指标如血压、心率等也更为稳定;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那些独自居住、很少与人交流的人。

图片

从社会建构的视角来看,现代社会精心构建了一整套有关成功、价值以及生活方式的标准与期望体系。主流文化认为,积极投身工作、参与社交活动、进行学习进修等才是正常且富有价值的生活模式,大多数人在潜意识里是欣然接受并努力遵循这些标准的。

对于家宅者而言,他们的与这种社会建构的“标准”生活模式格格不入。
例如,有的大学生,在毕业后因找工作受挫,从此躲在家里,大概率会被周围的人贴上 “失败者”、“缺乏上进、“啃老”等负面标签。
这种来自外界的负面评价和标签化,如同沉重的枷锁,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,致使他们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深渊,使得精神痛苦不断加剧。
那么,针对因家里宅着而产生的精神痛苦究竟该如何有效应对呢?

首先, 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建立关系的出发点。不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表扬,而是为了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利益——建立亲和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长寿。
其次,我们也不要总觉得自己不配成为别人的朋友,实质上,我们正在成为别人幸福健康的重要元素。因为,维持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。

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已经宅在家里很久了,不妨从一些微小的社交活动着手。

比如参加社区组织的关爱孤寡老人的公益活动,在为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的过程中,与其他志愿者交流互动;或者加入一些诸如绘画、书法之类的兴趣小组,在共同追求艺术爱好的氛围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在这些相对轻松惬意的社交情境中,重新学习与他人构建亲和关系的技巧与方法,真切感受社交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反馈。

总而言之,独处是旅行的好去处,但那里并不适合定居
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