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大多数亲戚热衷于「说教」?「说教」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心理感受?

习安心理
2025-07-31
----- *说教的心理需求* -----

我们多少都经历过亲戚的说教

他们本意或许是好的,却常常让人感到居高临下,甚至心生烦躁。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“说教”?这背后,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?

说教,是一种建议行为,但裹挟了权力的外衣。

看似是在分享经验、避免你走弯路,对于这些亲戚来说,更是他们寻求影响力、满足权力欲的微妙手段,尤其在建议被采纳时,这种行为会显著强化建议者的权力感

因此,亲戚的说教,可能混杂着真诚的关心与巩固自身家庭角色和权威地位的需求。他们通过主动指导和建议,巩固自身的权威地位,满足对被认可和拥有影响力的渴望。

然而,问题在于,这种动机复杂的“说教”,往往忽略了倾听者的真实感受和需求,极易引发反感,造成沟通障碍。


说教的心理“陷阱”

更深一层看,“给建议”本身,或许是许多人难以避免的心理陷阱。

人们给出建议的那一刻,潜意识里常常已经把自己摆在了更高的位置:我懂得多、经验丰富、方法高明——我站在“正确”的一方。

这无形中将接收建议的人置于下风——你的“正确建议”恰恰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他的“错误”或“不足”,让他感觉更糟。

这种心理落差,自然让人抗拒,甚至关闭沟通的大门。

说教者”未能察觉这种微妙的权力动态和对方的抗拒,就容易陷入重复建议的循环,最终升级为令人如坐针毡的“唠叨”式说教。


亲密关系中的“自我安慰”

这种模式,绝不仅限于亲戚关系。在亲密关系中,说教同样是一把伤人的双刃剑。

曾接触过一对濒临离婚的夫妻。丈夫坚决要离,妻子苦苦挽留。深入沟通后发现,他们并无原则性冲突(如出轨、经济纠纷),丈夫最大的痛苦在于:“她总像个老师一样不停说教,我实在受不了了!”妻子承认这一点,但当咨询师问她为何如此时

妻子委屈地说:“可他就是不听啊!要是他肯改,谁愿意像老妈子一样念叨?”

咨询师追问:“你持续说教,他改变了吗?”

妻子摇摇头。
“那无效的方法,为什么还要坚持?”
妻子愣住了,沉思片刻后,恍然大悟般说道:“好像这样做……能让我自己感觉好一点,没那么糟!”

这正是说教行为(尤其是反复说教)最核心的心理动因——自我安慰

我们很难自我觉察:当我们执着于给出建议,甚至反复说教时,内心真正关注的,常常不是对方的需要,而是我们自己在互动中的挫败感。


-最后-

好为人师者的内心“自救”逻辑往往是:

“虽然我无法说服你听我的,但至少我能反复确认‘我是对的,你是错的!’”
“当我坚定地站在‘正确’的高地上,我的心理地位就提升了。 这样,即使你纹丝不动,我也能从中获得一丝慰藉,感觉不那么挫败。”

说到底,这像是一种精致的自欺欺人。

当改变他人无望时,人们便转而寻求证明自己的“正确性”和对方的“错误性”,以此在人际挫败的泥潭中,为自己搭一个心理台阶,寻求片刻安宁。

理解了这一点,或许下次再面对亲戚(或任何人)的说教时,我们能多一分洞察,少一分抵触;而当我们自己忍不住想“指点江山”时,也能多一分警惕与自省:此刻,我到底是想帮助对方,还是在安抚自己?
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