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拥有稳定的内核,让内心真正强大。

习安心理
2025-07-18

大家好,欢迎来到《关系自在课》,我是你们的朋友,舒老师。

这一期节目,我们来聊一个很多朋友内心深处的渴望:如何拥有一个稳定的内核,让内心真正强大起来?

我们总觉得内心强大的人遇事波澜不惊,有定力、有方向。那这份稳定感从哪里来呢?

回想一下你的日常:

  • 你有没有发现,即便你做到了很多事,取得了成绩,心底里是否还是会有一个声音说:其实我还是不够好
  • 当你享受美好时光时,是否能心安理得地觉得:我值得拥有这一切,我值得休息,值得被爱,值得快乐?还是隐隐不安?
  • 你是否总是紧绷着一根弦,觉得我得变得更好、性格得更完美、否则不行,仿佛自己是个需要不断修补的半成品?


如果你的答案里有一个或几个,那么很可能,我们那个叫核心自体的内心基石,还不够稳固,或者说,我们的内核能量,还不够稳定。

别担心,这正是我们这期节目想一起探索和解锁的。让内心强大,不是要变成铁石心肠的机器人,而是拥有一个风雨中依然能稳稳托住自己、在关系里依然能守护边界、滋养自我的韧性和力量。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就找到了成长的方向。




我认为,一个人想要拥有稳定的内核,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,在生命最初的0-6岁。打个比方,就像一个小婴儿,踉踉跄跄地迈出第一步,好不容易扑进妈妈怀里。这时,如果妈妈的眼睛里充满了惊喜、骄傲的光芒,发自内心地为他高兴,由衷地夸赞他……孩子会把这份“妈妈眼中的光芒”收入心底,这就是他最早构筑核心自体的砖瓦。这份被看见、被接纳、被无条件欣赏的感觉,滋养他长出健康的抱负心和安全感。

可惜呢,现实并不总是如此美好。我有个来访者,他小学时特别努力,终于考了全班第一。他满心欢喜把成绩单捧给妈妈看,期望获得那份“光芒”。可当时,妈妈正陷在对爸爸的怒火里,看都没看,反而吼他:“去!提水去!”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。结果呢?这个来访者长大了,在职场遇到挑战,尤其是需要展现自己、汇报成果的时候,或者被别人批评、拒绝的时候,就特别容易崩溃,感觉整个人都要碎掉一样。这就是核心自体不够稳固的一种表现。

核心自体稳固的人呢?通常是被“父母眼中的光芒”充分滋养过的孩子。他们得到足够的看见和认可,能发展出健康的抱负心——就是那种“我做了点成绩,我高兴,我为自己骄傲”的感觉。另外,他们对“自体客体”的需要也会发展得更成熟。成熟了,即使需要认可,也不会那么急切地抓住不放,或者被一次忽视就全盘否定自己。

比如两个职场女性,同样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绩。但当她们回到家,都面对着一堆鸡毛蒜皮的烦心事。那个自体更稳固的,她的工作成就能滋养她更久,支持她去处理家里那摊事。而那个自体不够稳固的,可能外面一点点的否定,就很容易让她在家里的“战场”上也全线崩溃。

根源往往就在于,小时候那些“眼里的光芒”没有得到,或者被粗暴地熄灭了——因为父母忙、看不到;或父母自己也不自信,看不得孩子得意;或者有些父母是自恋型的,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很少真正“看见”孩子。

孩子在这种忽视、打压甚至否认之后,会怎样呢?

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男孩,妈妈非但没为他高兴,反而吼他,他的第一反应不是生妈妈气,而是本能地觉得:“一定是我不好,我不够好!”——羞耻感瞬间淹没了他。这种糟糕的感觉后来就烙印在“表现时刻”,潜意识会拉响警报:“危险!别秀了!别争取了!”结果呢?后来在咨询期间,他明明是升职的头号人选,却纠结无比地跟我说:“舒老师,要不…我放弃吧?”因为他太怕失败了——那失败带来的痛,在他心里会被放大成自我否定的山洪海啸,太可怕了,干脆躲开,好像自己不需要机会一样。

内心缺什么,往往就越要拼命向外去抓什么。一个内核脆弱的人,会紧紧依赖外界的掌声和好评,来支撑自己摇摇欲坠的价值感。这可能导致两种极端:要么夹着尾巴做人,过度压抑,处处小心翼翼;要么用力过猛,处处炫耀张扬,让人感觉不舒服。其实这两种模式,都是成长过程中缺乏那份“光芒”,造成的精神营养不良的后果。

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说过一句话,我觉得特别到位:“我们每个人毕生,都有获得欣赏性反映的需要。”说得直白点,我们一辈子都需要从别人那里感觉到“我是好的、有价值的”,这样才能对自己有良好的感觉。这种需要,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氧气一样基本且自然。




好了,那我们错过了第一阶段怎么办呢?难道就没希望了吗?当然不是!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关键阶段:成年后的我们——我们可以开始为自己提供这份滋养,重新构建和加固那个核心的内核!

而这个自我滋养的起点和核心,就在于——无条件接纳自己。


无条件接纳自己意味着:不管我处在什么境况,拥有什么样的优点缺点,做到了什么或者没做到什么,我都值得被尊重,值得被爱,我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。这个“无条件”,是真正的关键!


相反,一个不能自我接纳的人,内核非常脆弱痛苦:总觉得不够好、不配得、不值得爱——这正是很多焦虑、抑郁情绪的深层根源。而那种“有条件才能接纳自己”的人生,则是失衡且高危的:会把别人的认可、某个外在的成就(比如完美的婚姻、高薪的工作、听话的孩子)当成救命稻草。你必须不断地追逐和抓取,随时可能因一次失败、一句差评就坠入“我不行、我无价值”的深渊。


比如,有条件接纳自己的人,可能觉得“有价值”的前提是:

  • 别人都认同我的观点

  • “如果他/她选择了我才行…”
  • “如果大家都喜欢我才行…”
  • “如果我这次一点错都不犯才行…”
  • “如果没人对我生气才行…”

为什么会这样?

追根溯源,这种“有条件才接纳”的模式,往往是原生家庭种下的种子。那些喜欢批评、过分挑剔的父母,自己可能也不太能无条件接纳自己。他们可能会把孩子的正常需求(想吃、想玩、想表达)斥责为“不懂事”、“自私”,不断地暗示孩子“你不够好”、“你不够聪明”、“你不够听话”……

这些场景,听起来熟悉吗?如果你也曾这样长大,那么在无意识中,你可能就内化了这个信念:“我必须要达到某个条件,才有价值;我必须用某种方式,才被允许存在。”这成了你潜意识里的默认设定。


怎么打破这个魔咒,真正做到无条件接纳自己?


关键在于:停止给自己打分、评价、贴标签!转而建立一种新的心态:无论如何,我都值得存在,我的感受和努力值得被看见。

比如练习对自己说:

  • 如果他们不喜欢我的想法——无论如何,我依然在勇敢创造。
  • 如果他们不理我——无论如何,我依然在这里,表达真实的自己。
  • 如果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——无论如何,我依然会参与其中,表达我的视角。
  • 如果他们不听我的话——无论如何,我依然诚实地说出我该说的话。
  • 如果他们不选择我——无论如何,我依然做我自己。


当你最终放下所有这些被强加的条件枷锁时,你就能触碰到内心那个一直存在的部分——那个本自具足、天生就值得被接纳的自己。

听到这里,有人可能会担心:“舒老师,无条件接纳自己?那是不是就躺平不努力了?”


这完全是个误解!


无条件接纳自己,并不等于不思进取。

接纳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

接纳的是此时此刻,真实存在着的“我”——包括我的局限和努力的方向。


改变的意愿可以很强烈,但这纯粹是出于我对“变得更好”的个人偏好和选择,而不是为了换取“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”这个结论的资格。因为我的价值,在你打算改变之前,就已经存在了。

比如说,我觉得“我的人际沟通能力还有提升空间,我想报个课学习一下” —— 这是一种在无条件接纳自己基础上的积极改变,是内核稳定的体现。
而如果说“肯定是因为我还有不足,是个失败者,所以别人不喜欢我” —— 这就是典型的自我贬低,背后是深深的不接纳和不安全感。


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很深刻的观点:

“人作为一种生命体,先天就带有一种无力感。正因如此,我们才天然地有一种向上、想要超越的普遍欲求,阿德勒称之为“追求优越性”。在追求的过程中,暂时达不到目标时产生的,是自卑感——这种感觉很普通,也很正常。”


但是,你以为自己无力、从而推断出自己“毫无价值”、“低人一等” —— 这就变成了一种“劣等感”或者说“低价值感”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!

一个内核稳定的人,也会有达不到目标的遗憾,但她内心深处依然能稳稳地无条件接纳自己:“虽然目前没做到,但我依然值得尊重和爱,我会继续朝着目标努力。”




好了,朋友们,我们今天聊了很多关于内心稳定内核的构建。最后,送给大家几句话,陪伴我们的成长之路:

  1. “父母眼中的光芒”是童年最美的养分;而成年后,点亮自己眼中的光,是我们一生的功课。

  2. 无条件接纳自己,不是躺平的借口,而是向上生长的坚实根基。

  3. 我们终其一生,都需要被恰当地“看见”。而最深刻、最长久的看见,始于自己对自己的照见。

  4. (稳固的内核,是你守护自我边界、自在行走于关系中的定海神针。


感谢收听这一期的《关系自在课》,我是舒老师。希望这些内容,能帮你多认识一点自己,多接纳自己一点,也多感受一点内心的力量。如果你有任何想法、经历或者疑问,非常欢迎你留言分享——在关系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路上,我们彼此看见,互相滋养。


《关系自在课》,在这里,陪你探索自我,让关系成为滋养生命的能量场。下期节目,再见。
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