▷海女
在生活中有一类情境特别让我们内耗:
“二战考编中,有个亲戚跑来我家,让我父母赶我出去找工作,我回怼了说我要保持应届生身份与专心备考,还反被说我读的破硕士没实力还要硬往珠三角挤,只配在老家找,她是为我好,而我是小心眼、太敏感?”
“最近领导对我的方案总是不满意,老是让我修改,我之前在开会的时候总是反驳领导,是不是他故意给我穿小鞋?”
……
很多人会陷入“非此即彼”的反复纠结中,有时候会突然惊醒,自己不该去胡思乱想、徒增烦恼,但反而会变得更加内耗,就好像那个著名的“白熊实验”:请你在一分钟内不要想一头白色的熊,越是不想,越是会想。
因此,我们可以借用社会心理学的"共变三棱镜"照一照:
1.共识性:其他人也会给到你这样的感觉吗?
2.特殊性:对方只对你这样吗?
3.一致性:对方向来如此吗?
比如亲戚催考编生工作的案例:
· 其他亲戚是否也在说类似的话,若所有长辈都在说(高共识性),可能只是代际认知差异;
· 她是否只针对你?;
· 她是否一直都这样对晚辈指手画脚,若是(高一贯性),大概率是她的自我价值投射
然而,我们无法透视别人的内心,猜测别人的内心“真相”就像盲人摸象,每换一个位置去摸,都会摸到不同的形状。
比如,当我们试图收集"三棱镜"需要的信息时,还可能会遇到另一层“真相”:
· 领导的挑剔,可能是报复你曾经的对抗,也可能公司正在秘密裁员;
· 亲戚的多嘴,可能是她心怀恶意,也可能是你的父母特意邀请她来做“嘴替”。
如果找不到足够的信息,那就意味着找不到真相,找不到那就等于不存在,与其猜测对方是恶意,还是自己敏感,不如跳出这个“二选一”的猜谜游戏:
1.接受“灰色地带”的存在,允许自己写下:
"可能有20%恶意+30%误会+50%对方自身问题",比非黑即白的判断更接近现实。
2.把"他为什么这样"换成"我现在需要什么",例:
当亲戚“指手画脚”时,你更需要的是自我肯定,而不是说服对方;当领导在挑剔你的工作时,你更需要的是如何采取行动让对方无从挑剔,比如先口头沟通框架、主动询问具体修改标准(录音留下证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