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爱独处,还是真孤独?

习安心理
2019-01-10

随着“佛系”、“宅文化”的流行,许多人开始慢慢觉得一个人过活也不错,不应感到羞耻,即使一个人做完了孤独量表里的所有事情,也可以很骄傲正向地活着。




如果您正处于想要独处并且能够自在适应的状态,这当然是一种愉快的状态。


然而当你只是躲藏在“独处”背后,其实渴望被看见与陪伴。在看似享受一个人的同时,心里隐然恐惧着——没有人需要你、你的需求没有人知道,就算你突然之间化成一阵烟也不会有人在乎,天地这么大,却连个可以说句内心话的人都没有……或许你是真的孤独了。



“我是谁?”失去定义坐标


根据英国红十字会的最新研究,现代人有相当一部分正承受孤独而与社会疏离。


数据显示,参与调查的4千名成年人中,有五分之一表示他们根本没有亲密的朋友,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,他们经常感到孤独,没有人可以交谈,找不到归属感。


26岁的Hazel Newell随着丈夫移居到陌生的城市,“大家都说这是个友善的地方,每个人见面都会互相打招呼,但是他们不是朋友,我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。”


“当一个人没有朋友,失去人际连接,‘我是谁’这件事,就找不到定义的坐标,你就失去了自己。”Hazel Newell说出重点。



那么,怎么样才算是朋友?


百度搜索定义朋友为:一个与你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,不分年龄、性别、地域、种族、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,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、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的人


咨询心理师刘军声认为,“朋友的定义有许多种,常见的三种人际功能是: 有些朋友是娱乐功能,可以一起玩乐和从事有兴趣的活动,如打球、跳舞、游伴等;有些朋友是实际功能,可以彼此帮忙,像同样是妈妈、同是爱狗人,能互相提供咨询或实际协助;有些朋友则是可以好好陪伴或是倾听,具有支持功能。


刘军声分析,有时即便你周围都是人,每天都有不同的人际交流,仍旧备感孤寂,“这时可能得检视自己的生活,孤独感恐来自于觉得自己不被接纳或不被了解。”


刘军声老师强调,要朋友懂你之前,你得先懂自己的需求并能够表达出来,要能够觉察自己当下需要的是哪种人际功能,“很少有朋友能够同时提供所有人际功能,所以要认清自己的需求,并找到适合的对象,以免你需要的不是对方可以提供的或反过来,对方可以提供的并非你当下的需求。”



要怎么跟孤独相处?


咨询心理师许文说,在网络时代,朋友的定义也随之改变。


“有种老朋友,是即使多年未见未联络,一联系上就会马上有连接感,这就是朋友的意义。”


“人会感觉孤单,是因与生俱来的连接感产生断裂,有人说小婴儿会笑,就是为了让照顾他的大人,会因为可爱笑容而乐于看顾他的需求,与大人产生连接”,许文说,‘但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,可能因为种种挫折,丢失或是削弱了连接力,孤独感也就此茁壮。’”


“‘即使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’,这是可以做到的,前提是我们要有维系自身连接感的能力——我们可以跟自己的未来联结,规划自己的生活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这个连接能力是向内的,不是向外的。”许文认为当一个人有足够的生命历练,他的确可以独处而自在。


不过也有许多人,内心还是希望能与其他人产生连接,却又害怕朋友让自己受伤,躲在自以为无害其实痛苦万分的独处里。


许文说,“交朋友”这件事,并非一种技能,而是与生俱来的能力。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朋友,这点无庸置疑,三个小提醒,帮你厘清谁是朋友:


1.要学会看人:


别以“相处时间长短”与“互动紧密与否” 判断,尤其同事不适合当朋友。有共同兴趣和话题的人,比较能产生连接感。


2.评估这个人是否适合:


不要太快信任别人,否则发生利益冲突时,容易从这段关系中受伤,必须从自己的经验里学习成长。


3.无论如何告诉自己“再尝试一次”:


建立连接感需要付出信任,如果真的不愿意孤单一个人,有时必须更勇敢一些,伸出触手。


“你可以选择孤单,但是别让孤单选上你”,认真检视自己的连接感,做出改变,是走出孤独的开始。在独处时,一个人独来独往不会悲哀;在日常里,一群人熙来攘往不感寂寞。



分享
写评论...